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2024-09-05

一、中心介绍

围绕“十四五”时期学校实施国际化战略以及人才培养国际化、科技创新国际化和人才队伍国际化等方面工作提出的关键指标以及主要举措,围绕学校“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到的“利用国际教育资源和国际标准,建设与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国际意识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等任务和思想,面对学校和学院学科研究中心建设新的思路和理念,本研究中心欲构建一支由中青年教师组成的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团队,

主要宗旨:为我院教师学术信息共享和思想交流提供具体渠道和平台,有效提升教师学术水平,支撑学科发展,孵化更多创新学术成果,提高我院学科创新能力和影响力,实现我院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鼓励教师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积极进行科学研究。同时,强化研究中心社会服务意识,力图通过研究中心科研力量为政府或企业提供咨询和培训服务。

主要目标:聚焦研究前沿、兼顾传承创新、展开国际交流、回应社会需求,形成“教学—科研国际交流—社会服务”四位一体的互动型研究中心,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加强国际交流,提升社会服务意识,积极推进研究型教学模式,改进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中做科研,以研促教,帮助学生实现能力发展,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同时提高教师自身科研水平。

主要原则:研究中心贯彻平等、互信、互助、协作、共享、共赢的原则,打破教师职业发展停滞不前、职业倦怠感和压力与日剧增的怪圈。

二、研究方向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领域

1跨文化研究

在当今日益全球化和多元化的社会中, 跨文化能力应该成为国内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同时也应该成为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目前,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各高校把多元文化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之中;进一步整合和开发多元文化资源,确立培养具有跨文化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改变教学管理方式,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当前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文化多元化发展需要的国际化人才。目前,虽然国内各个高校普遍开设了跨文化能力相关课程, 但是在教学目标、模式、内容和方法、课程设置与评价、教材建设、跨文化能力培训与评价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开发。研究领域包括:(1)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2)跨文化交际与文化比较;(3)跨文化传播;(4)跨文化互动与交际;(5)跨文化外语教育;(6)跨文化测评;(7)翻译与跨文化交际;(8)语料库与跨文化交际;(8)文学与跨文化交际;(9)跨文化商务沟通;(10)语言与文化;(11)企业文化;(12)话语分析;(13)跨文化适应;(14)跨文化学习;(15)跨文化管理;(16)课程思政与跨文化交际等。

2.比较文学视阈中的海外汉学研究

梳理中国文化外传的历史、途径和机制,研究各国汉学形成的历史,以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探究各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接受和理解,为当今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文化自信提供历史借鉴与现实理论。主要研究领域有:(1)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海外传播与影响研究;(2)东学西渐研究与跨文化外语教学;(3)当代海外汉学研究;(4)中西文化对观;(5)中西文论互鉴;(6)中国文学经典域外传播与影响研究。

3.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

该方向从跨学科、跨文化的视角研究跨国界与跨民族之间的文学关系,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重在世界文学格局人文精神的培养,强调跨学科的特色以及国际化批评研究的宏大视野。主要研究领域有:(1)中国文学中的外来文化因素研究;(2)以汉唐丝绸之路为中心探讨文化交流与中国文学关系;(3)文学人类学研究等。该研究方向将传统的文学、历史研究方法与跨文化比较研究相结合,探索中国文学演进轨迹与规律。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发展方向

1)外语语言课堂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

2)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跨文化能力培养的相关性研究;

3)大学英语课程中跨文化互动教学方法研究;

4)跨文化能力的维度课程设置与评价研究;

5)课程思政与跨文化能力课程教材编写;

6)跨文化能力测评方案设置与评估;

7)启蒙时期英国报刊文学中的东学西渐研究;

8)东西文明交流互鉴与跨文化外语教学;

9)文艺复兴以来英美文学中的东学西渐研究;

10)世界文学起源与东西文明互鉴研究;

11)全球化与文学研究及作为世界文学的中国文学;

12)流散写作及海外华人文学研究;

13)中西文化对观与中西文论互鉴;

14)文学人类学研究;

15)后人文主义与数字人文、图像写作的多模态研究;

16)21世纪中国网络文学的对外文化传播路径研究。

三、发展计划

1)举行与中心研究内容相关的项目和成果学术交流讨论会

2)举行中心内部论文撰写与发表、项目申报经验交流会

3)帮助中心成员进行科研选题、论文撰写、项目申报

4)鼓励中心成员参与国内/国际会议交流

5)相互协作进行团队课程建设

6)共享中心成员研究相关文献和书籍资料。  

在论文发表、课题申报、学术讲座和学术会议方面的具体目标参数

1)中心成员在中心建设期间发表论文1-2 篇;

2)中心成员在中心建设期间积极申报学院自主创新基金项目1-2项;

3)中心成员在中心建设期间积极申报省、部级、国社科项目1-2项;

4)中心成员在中心建设期间参与学术讲座5-8次;

5)中心成员在中心建设期间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1-2次;